《三国演义》中诸葛孔明六出祁山,命断五丈原。
两军对峙,魏延在一阵阵“谁敢杀我”的怒吼中被马岱割下了头颅。
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所拒,这才是魏延与诸葛亮结怨的原因。
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?
是诸葛亮的固步自封、顽固庸腐还是魏延的傲慢轻狂、异想天开?
取道
市井中流传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曹魏的丰功伟绩。
实际上,诸葛亮对曹魏只有两次主动出击的军事记录。
那为什么现实中诸葛亮仅仅两出祁山、北伐曹魏呢?
展开剩余84%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公元263年邓艾破蜀。
邓艾(197年-264年),字士载,义阳棘阳人。
三国时期魏国杰出州桐烂的军事家、将领。
其人文武全才,深谙兵法,对内政也颇有册漏建树。
本名邓范,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。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。
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,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,使得蜀汉灭轮蔽亡。
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,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。
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。
诸葛亮生性谨慎,做事小心。不可能为了一时的利益,而丧失大业的根基。
这一点从他北伐所选取的行军道路上就能看出。
诸葛亮北伐从汉中进兵,目的地是曹魏的大本营长安。
汉中与长安之间屹立着海拔高度3000公尺左右的秦岭山脉,山势陡峭,极其不易行军。
贯穿秦岭山脉共有三条小道直抵长安:子午谷道、骆谷道、褒斜道。
这三条道路距离最短,但是路途异常的艰险。
世人深知,水战靠船,陆战靠马。
蜀军在最为基本的马匹供给也是难以实施。
如此一来,取道陈仓、祁山,虽说绕远,但是大道易于行军。
此等自然环境深深的符合诸葛亮小心谨慎地风格。
子午谷
为何说魏延对诸葛亮的怨念要始于子午谷奇谋呢?
据《三国志-魏延传》记载:魏延想要实行的正是他内心中计划已久的子午谷奇谋。
诸葛亮认为魏延太过地草率,而魏延则以为诸葛亮投鼠忌器,难成大业。
子午谷中子午谷道在这五条道路中距离最短,但也是这五条道路中最为凶险的一条。
魏国大将军曹真曾取道子午谷,想要偷袭汉中。结果是无功而返。
可是魏延为什么要坚持走这条不好走的小道呢?
那是因为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在大道上走不动。
当时,诸葛亮率领上万人攻击陈仓千名守军,终以失败告终。
二十余天已经是最大期限,陈仓不破,消息恐怕早已传到魏都。
三军集结,大军压境,如果蜀军不撤退便是被前后夹击的结果。
这与魏延奇袭的作战风格天壤地别,这也是二人谋略不同的原因之一。
祁山道虽然绕的最远,但是它途经陇西地区。这条道路理应是最为稳妥的。
公元228年,诸葛亮用人不慎,街亭痛失。祁山道和街亭这个小地方又有什么关系呢?
街亭可谓整个祁山道的重中之重,是集战略战术为一体的兵家必争之地。
为什么现今还广为流传马谡大意失街亭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。
就是因为街亭对于蜀汉来说太重要了。街亭一失,祁山道算是废了。
对于谨慎地诸葛亮来说,便是无计可施,北伐无望。
取道子午谷,直袭长安,才能光复汉室。子午谷奇谋真的是被忽视的妙计吗?
奇谋
子午谷奇谋暴露了很多的漏洞:
魏延提出的十日内出谷,简直是犹如神兵天降。好似蜀军个个插上翅膀,十日绝对不可能。
补给问题,身处山谷,就得自备补给。
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中只是出谷就是十天,显然他是没有为自己留后路的。
魏延自己的说法是,攻取长安城后,以城中粮食供给。
可是,攻不下呢?
子午谷奇谋真正的亮点在哪?在一个奇字。出其不意,方可取胜。
如果,魏国早有防备,于谷口以逸待劳,那么恐怕蜀军要全军覆没。
就算天佑蜀汉,魏延得以攻克长安,他那一万蜀军能守住这座城吗?
如果,魏延占领长安,夏侯楙以主力正面对抗魏延。
再以张郃绕后,从浦阪津夹击,使得司马懿率领一波军马从南向北三面夹击魏延。
魏延还能顶得住吗?
说到底,子午谷奇谋是不切实际。只是一次过度理想化的思维狂欢。
发布于:天津市